2025年5月,全球AI芯片巨头英伟达宣布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,这一举措被视为其应对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的关键战略调整。自2022年起,美国已多次收紧高端芯片对华出口限制,先是禁止出口H100/H800芯片,后来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降级版H20也遭到封杀,更使英伟达的高性能计算产品在华销售陷入困局。英伟达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,此次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便是其重要战略举措之一。
事实上,这一布局并非孤例。世界集成电路协会(WICA)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865亿美元,占全球30.1%,其中AI芯片需求年增速超40%。外资企业正通过“制造、研发本地化”重构在华竞争力。
制造本土化:从产能输出到技术赋能
英特尔在华布局深具战略性,其位于深圳的先进封装测试工厂堪称行业典范。作为其全球四大先进封装基地之一,英特尔于2024年引入极紫外光刻(EUV)辅助的混合键合技术,大幅提升2.5D封装良率并实现月产能显著突破。更关键的是,其建立的“封装技术共享平台”已带动深圳数百家配套企业技术升级,其中长电科技通过引进英特尔倒装焊(FlipChip)工艺,2025年一季度高端封装营收占比实现大幅提升。
三星在西安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规模宏大且发展迅猛。累计投资258亿美元的工厂已实现236层V-NAND闪存量产,2024年产能占三星全球40%。2025年启动的286层产线升级,专门针对中国AI服务器市场开发1TB以上大容量存储模组,与长江存储形成错位竞争,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企业级SSD份额维持在29%。
研发本土化:从市场响应到技术共创
德州仪器(TI)应用创新网络: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设立的三大创新中心,官方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,2024年累计投入1.2亿美元研发经费,针对中国工业场景开发的隔离式电源芯片,在汇川技术、禾川科技等企业的渗透率超60%;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定制的碳化硅功率模块,使整车能耗降低12%。
意法半导体(ST)生态合作矩阵:通过与中芯国际合资设立的上海先进封装测试厂(持股60%),据双方合资公司的运营数据统计,2024年实现MEMS传感器封装产能4.2亿颗,其中为小米、华为定制的穿戴设备芯片封装良率达99.8%。其与地平线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MCU芯片,已进入蔚来ET9车型供应链。
从国内半导体产业自身发展来看,正处于快速上升期。在半导体设备领域,202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在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因素驱动下,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增长与分化态势。
本土产业链的结构性突破
设备领域:技术攻坚推动国产化替代加速。2024年,北方华创在刻蚀设备领域实现关键突破。其7nm及以下制程刻蚀设备的刻蚀速率稳定性误差控制在2%以内,全年刻蚀设备收入超80亿元,在国内逻辑芯片、存储芯片产线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5%、18%。该设备已批量供货中芯国际临港基地,应用于28nm汽车芯片产线;同时进入长江存储128层3DNAND产线,在产线设备中替代进口比例超30%。中微公司则凭借最新5nm刻蚀机获得台积电订单,推动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升。据统计,国内23%的半导体产线已实现本土设备配套,较三年前增长15倍。
封测环节:先进工艺量产带动高端化转型。2024年第四季度,长电科技4nmChiplet封装技术实现规模量产,良品率稳定在99.2%以上,单月产能达12万片晶圆。目前公司已承接英伟达H200芯片封装订单,并为华为昇腾910B芯片提供定制化封装方案;芯盟科技凭借其在先进功率半导体封装技术上的突破,一季度净利润亦实现显著增长。
外资布局的生态反哺
外资企业在华布局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反哺效应。以EDA领域为例,随着外资半导体企业加大在华研发与生产投入,本土EDA企业迎来发展机遇并实现技术突破。华大九天作为国产EDA领域的佼佼者,通过与外资企业在项目中的深度合作,积累了丰富经验,其开发的寄生参数提取工具性能大幅提升,在14nm工艺节点的精度已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,被广泛应用于多款高端射频芯片的研发过程中,有力支撑了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探索。
在材料供应方面,三星西安工厂的持续升级,对本土产业链产生强大带动作用。陕西本地靶材企业先导薄膜,借助与三星的合作,深入了解闪存芯片生产对靶材的严苛要求,不断优化生产工艺。通过技术团队的努力与长期实践,先导薄膜的产品质量显著提升,其生产的关键靶材产品能够稳定满足三星286层闪存产线的需求,双方建立起稳固的供应合作关系。
这种“技术溢出-本土消化-协同创新”的闭环,正加速中国半导体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跃升”转型。
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,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处于 “管制倒逼自主” 与 “开放吸引外资” 的双重驱动之下,展现出独特的发展韧性与活力。
从政策维度来看,中国政府为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,构建了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。在税收方面,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,大幅降低企业税务负担,激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技术研发。比如在产业园区建设上,北京亦庄、上海张江、深圳南山等半导体产业园区,通过提供土地优惠、水电补贴、租金减免等政策,吸引了英特尔、三星、台积电等外资企业入驻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。
从市场视角出发,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为半导体产业打开广阔市场空间。在人工智能领域,大模型训练、智能安防、智能客服等应用的深入推进,对高性能计算芯片、AI 推理芯片需求呈爆发式增长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,2024年AI芯片行业规模将高达902亿美元,预计2024-2029年,全球AI芯片行业复合增速将高达24.55%,整个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。物联网领域,智能家居、智能穿戴设备、工业物联网的快速普及,催生海量低功耗、高性能芯片需求。汽车电子领域,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带动车规级芯片需求井喷,电池管理芯片、自动驾驶芯片等成为市场热点。
与此同时,国内半导体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,与外资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协同发展。在竞争层面,本土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,提升产品质量。华为海思在芯片设计领域持续创新,麒麟系列芯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紫光展锐在 5G 通信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、物联网等领域。在合作层面,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通过技术共享、联合研发、供应链合作等方式,实现优势互补。例如,长电科技与英特尔在先进封装技术领域开展合作,引入英特尔先进封装工艺,提升自身高端封装能力,同时为英特尔提供本地化封装服务。
从投资数据来看,尽管全球半导体产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,但中国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劲吸引力。CINNO Research 统计数据显示,2024 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,但半导体设备投资逆势增长 1.0%,达到 402.3 亿人民币,凸显中国在半导体供应链自主化方面的坚定决心。商务部数据表明,2024 年中国半导体领域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可观,外资在先进封装、车规芯片、第三代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投资热情高涨,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
英伟达计划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只是一个缩影,外资半导体企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,不仅是对中国市场巨大潜力的认可,也是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的肯定。随着英伟达等外资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深入布局,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。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与竞争,将共同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,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。
宝利投资作为一家深耕投研服务领域的专业企业,在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芯片、量子计算等硬科技赛道持续发力,凭借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,为众多科技创新企业量身打造全方位专业服务。今后,宝利投资将依托过往在各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,锚定半导体芯片这一国家战略核心领域,深度融入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,助力国产半导体芯片产业突破技术瓶颈,提升产业能级,在全球科技产业版图中强势崛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