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利专栏 | POLYSOAR SPECIAL COLUMN

证监会年中会划重点,“募投管退”打通后影响多大?

培育壮大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,正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命题之一。
2025年07月30日

培育壮大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,正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命题之一。7月24日证监会年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要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,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,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“募投管退”循环。这一部署既回应了科技创新对长期资本的迫切需求,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稳定发展的底层逻辑。


耐心资本:科技创新的“陪跑者”

科技创新的长周期特性,与耐心资本的“长期主义”天然契合。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落地,生物医药、半导体、航天科技等领域往往需要5-10年的持续投入,期间既无短期回报,又面临技术迭代风险。此时,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“耐心”便成为关键变量。

证监会主席吴清此前曾提到,当前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、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,是科创企业从幼苗到参天树的“孵化器”。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指出,“耐心资本”的核心在于跳出短期收益导向,通过资本要素的创新性配置,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,最终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壮大。

为了让“耐心”落地,政策正针对性破解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“募投管退”堵点。在“退”的环节,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并扩大至商业航天、人工智能等领域,为硬科技企业开辟了更顺畅的上市通道。7月18日,武汉禾元生物作为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完成注册,印证了退出机制的实效;并购重组市场也在发力,修订后的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》通过分期支付股份对价、简化审核程序等举措,为创投机构提供了多元退出选择。

 

中长期资金入市:从“政策松绑”到“市场动能”

若说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是科技创新的“培育者”,那么中长期资金入市则是资本市场的“稳定器”。从社保基金到保险资金,从公募基金到养老保险基金,这些“长钱”的持续流入,正重塑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与定价逻辑。

政策层面的“松绑”与“引导”形成了清晰的推进路径。公募基金领域,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明确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,从机制上遏制短期交易冲动;保险资金方面,财政部最新通知将国有险企考核调整为“年度+三年+五年”周期指标,权重分别为30%、50%、20%,直接引导险资跳出“短期收益焦虑”。

市场反馈已逐步显现。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龚芳指出,2024年以来保险资金持股比例持续回升,长周期考核试点显著提升了险资权益配置意愿。平安证券测算显示,静态视角下险资尚有2.9万亿元入市空间,随着考核机制落地,这部分“潜力”有望加速转化为市场动能。

社保基金与养老保险基金的“长钱”属性同样凸显。截至2025年6月底,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达2.55万亿元,同比增长34.21%;社保基金在金融、能源等领域的持仓则以稳定性著称,Wind数据显示其核心持仓年均调整幅度不足5%,为市场提供了“压舱石”般的稳定力量。

 

生态协同:长期资本的“乘数效应”

长期资本的价值,远不止于资金规模的简单叠加,更在于形成“私募培育+公募托底+险资护航”的生态协同效应。

对科技创新企业而言,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早期介入提供“孵化资金”,待企业进入成长期后,公募基金、保险资金等通过二级市场承接,形成全周期资本支持链条。这种“接力式”投资,既解决了科创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,也让长期资本在企业成长中分享收益,实现“资本增值”与“产业升级”的双赢。

对资本市场而言,长期资本占比提升将深刻改变市场生态。中信建投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胡玉玮分析,长期资金更关注企业基本面与长期价值,能有效降低市场短期波动,引导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。当机构投资者占比持续提升,市场定价将更趋理性,资源配置效率也将随之提高。

从政策引导到市场响应,长期资本生态的构建正从“单点突破”走向“系统发力”。随着各项举措落地,耐心资本将更精准地赋能科技创新,中长期资金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持久动能,最终实现“资本活水”与“实体发展”的良性循环。

宝利投资作为一家专业的投研服务企业,始终聚焦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芯片、商业航天等硬科技领域,以全周期、专业化的投研服务,深度赋能科技创新企业成长,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